1 第一种情况:如果一个人拼装一辆车,工厂的产出是多少?
800辆,这很好计算,就是个假设条件完美的数学题。 100 * (8 * 60 / (10 * 6)) = 800;
2 第二种情况:如果用流水线的话,工厂的产出是多少?
10道工序组成一个条流水线,每个工序一个人,这样就可以组成10条流水线了。那么变成流水线生产之后,工厂的产量是多少?按照每条流水线的工人可以完成多少次的工序可以得到结果? 8 * 60/6 = 80 所以,如果一条流水线上的一个工人一天完成只注重于一道工序,那么一天可以最多完成80所以条流水线,一天可以最多完成80辆车的拼装。10条流水线,一天可以完成800辆汽车的拼装。 也许你看到这里,会有疑惑,按照这两种假设,似乎流水线生产也没什么优势啊,可现实是,流水线的生产的效率是远远高于单产的。那么问题出在哪里?在于第一种情况的假设太过完美,几乎不可能达到。别急,我们逐条分析。
1 现实中很少有工人会精通所有的工序
我有个亲戚有个工厂,我在暑假的曾经有去过他的工厂学习过;工厂的工人往往一个人子负责一道工序,能够完成几道工序的工人就已经很少了,几乎没有工人能够一个人完成所有工序。如果有个人可以完成所有工序,这个人的工薪必然昂贵,一般都是工头的级别,工厂里面的人肯定少。而且没什么技术基础的功能人对于流水线的单一工序上手会比较快,工厂对于这样的工人,不用付出高额的工薪。
2 每道工序之间不可能做到完美切换,每次切换工序,会损失时间
一个工人要完成所有工序,每道工序之间的切换是需要损失时间的。这点可以在著作《国富论》中很很好的解释
劳动者从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时,通常要闲荡一会儿。在开始新工作的时候,很难立刻把全部精力投入工作,总难免心不在焉。在相当长时间内,与其说他是在工作,倒不如说他是在玩乐。闲荡、偷懒、随随便便这些恶习,对于每半小时要换一次工作内容和工具,而且一生中几乎每天必须从事20种不同工作的农村劳动者来说,可以说是自然会养成的,甚至可以说必然会养成的。——《国富论》
所以
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,通常要损失一些时间,而节省这些时间所得到的利益,比我们一般想象的要大得多。——《国富论》
3 每个人都完成所有的工序的成本太高
现在没有一个工人可以不依靠机械设备来完成工作,如果所有的工人都要配备一整套的流程的机械工具,你可以想象成本是多高,而如果是流水线生产的话,那么有几条流水线,根据工序的花费时间的长短,配备几套全流程工具即可,顶多再备用几套,机械设备的成本降低了许多。
以上的这些都是第一种情况不能现实原因。
流水线提升效率的理论基础
流水线的前提就是分工,在《国富论》中提到了三点分工的好处:
第一,劳动者娴熟程度的提高,必然增加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。分工的结果,每一个劳动者由于终生从事一种单纯操作,当然可以大大提高熟练程度。
第二,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,通常要损失一些时间,而节省这些时间所得到的利益,比我们一般想象的要大得多。如果另一种工作需要使用完全不相同的工具,并且不在同一个地方进行,那么这种转换就不可能快速地进行。
第三,运用适当的机械能在很大程度上简化和节省劳动,这是大家都知道的。我在这里想说的只是:简化和节省劳动的那些机械,其发明看来也是由于分工。
所以,流水线的产生让每个人都成为一个高效率的螺丝钉,再配上经过各种优化,统筹之后的流水线的流程,工厂把生产效率提升了非常多。